【学院动态】宁波市跨境电子商务学院在浙江万里学院成立
发布人:钟晓军  发布时间:2016-07-04   浏览次数:2161

20167月2日, 宁波市跨境电子商务学院在浙江万里学院成立,宁波市副市长王剑侯为宁波市跨境电子商务学院授牌;宁波市教育局局长沈剑光、宁波市人民政府口岸与打击走私办公室主任丁海滨,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总裁应雄、宁波市商务委员会主任陈秀忠、中基宁波股份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应秀珍、五所在甬高校相关负责人等参加成立大会。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胡赤弟主持大会。

执行校长应敏在会上作了表态发言,对市委市政府的信任,对市口岸打私办、市商务委、市教育局等部门的厚爱,表示由衷的敬意,对兄弟高校、行业企业的支持,表示真诚的感谢。应敏指出,学校将切实做好组织、沟通、协调等服务与管理工作,主动接受宁波市跨境电子商务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指导,主动聚合在甬高校的学科专业资源、跨境电商的行业资源,聚好力、建好院、服好务、育好人,进一步促进我市跨境电子商务转型发展、服务宁波市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。学校作为牵头单位,在推进浙江省应用型示范校建设的同时,将举全校之力,在学科专业、教研团队、实验实训等内涵建设方面给予宁波市跨境电商学院全方位扶持,充分发挥我校体制机制再创新的优势。

王剑侯副市长作了重要讲话,他对跨境电商学院的正式成立表示祝贺,对筹建工作中付出辛勤努力的宁波市口岸打私办、市教育局、市商务委、万里学院等学校的各位老师与领导表示感谢。王剑侯表示,宁波是外贸大市,对外经济贸易在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相当重的地位,跨境电商作为互联网+外贸融合的新业态也是创新经济、绿色经济和开放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已经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,产业转型的新业态和对外开放的新窗口。

王剑侯在讲话中指出,宁波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虽然很快,但跨境电商领域存在的专业人才缺乏,仍是制约宁波跨境电商发展的主要瓶颈。宁波2015人才紧缺指数显示,电子商务为0.9,系红色预警岗位。宁波有2万多家外贸企业,其中40%的外贸企业正在转型从事跨境电商,由此带来了跨境电商领域的人才缺口很大。因此,成立宁波跨境电商学院有重要意义: 首先,成立跨境电商学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推动双创工作的题中之义。其次,成立跨境电商学院是补齐宁波跨境电商人短板,加快推动宁波跨境电商综实区建设的重要举措。其三,成立跨境电商学院强化理论研究和智力支撑,推动高校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。他要求,浙江万里学院作为牵头单位,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体制机制优势,整合在甬相关院校教学教育资源,与各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建立紧密联系,加大与相关龙头企业合作,校政企紧密联合协同,共同制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规格与标准,共同完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,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,创新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。

最后,王剑侯对跨境电商的建设给出建议:一是要以学术研究为导向,敢于发出不同声音,把握政府客观准确把握跨境电商发展动态。二是要立足宁波服务地方发展为根基,善于结合我市口岸开放等优势特点,走既专又精的特色办学道路。三是海纳百川,主动借助于海内外高校智库的智力资源为我所用,促进提升学校产学研水平。四是充分发挥各地区、各部门、各企业和园区积极性,为学院创造良好的环境,同时也要利用好这个平台为我市跨境电商发展做出更大贡献。五是希望各位同学好好学习,珍惜当前,充分发挥年纪轻,对经济社会发展敏感,吸收新鲜事物能力强的优势,克服钻研跨境电商方面的知识,主动投身于社会实践,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,真正成为我市跨境电商行业的栋梁之才。

浙江万里学院共有涉及跨境电商领域的专业有27个,其中有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专业硕士领域1个、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、省新兴特色专业3个、省重点专业5个、市重点特色专业3个,人才培养规模达12800 余人。其中,电子商务专业是宁波市本科院校中惟一的特色专业、也是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仅有的3个高校之一,其中省新兴特色专业的特色方向是跨境电商与电商创业。2014年9月电子商务专业率先在省内开展留学生教育工作(招收四年制本科生);物联网工程专业是宁波惟一培养物联网人才的专业。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拥有11个省市级科研平台,服务地方经济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

宁波跨境电子商务学院依托浙江万里学院,面向跨境电商领域的电商运营与管理、电商IT、电商UID、电商创业等,整合有关部门和企业资源,建成集“跨境电子商务特色人才培养、跨境电子商务培训、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孵化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研究”为一体虚实结合的特色行业学院。

宁波跨境电子商务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,理事会由宁波市口岸办、浙江万里学院、宁波部分跨境电商龙头企业等负责人组成。致力于跨境电子商务特色人才培养、跨境电子商务培训、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孵化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研究。开展“2.5+1.5” 校内跨专业二次招生的跨专业特色班、校政企协同的专项培训、智库建设等重点工作。